2012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押題密卷及答案(2)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并將其號碼寫在題干的相應位置,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
A.中國進入近代社會
B.學校制度的建立
C.各級各類學校的出現(xiàn)
D.中國近代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
2.“遺傳決定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
A.華生
B.霍爾
C.高爾登
D.洛克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4.在我國,中小學教科書長期以來采用(。。
A.認定制
B.審定制
C.選定制
D.國定制
5.“拔苗助長”、“凌節(jié)而施”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異性
6.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 )特點。
A.示范性
B.長期性
C.復雜性
D.創(chuàng)造性
7.衡量各科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是(。
A.教學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育目的
D.教學目標
8.“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
A.知識的傳授
B.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C.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
D.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9.實現(xiàn)教學任務的保證是(。。
A.課堂管理
B.良好的班風
C.良好的師生關系
D.教師
10.智力是指人們的認識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觀察力
C.思維力
D.想象力
11.教學工作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A.備課
B.上課
C.作業(yè)的檢查與批改
D.課外輔導
12.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稱為測量的( )。
A.信度
B.難度
C.區(qū)分度
D.效度
13.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
A.關鍵
B.基礎
C.內(nèi)容
D.途徑
14.衡量兒童認識與修養(yǎng)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是( )。
A.認知
B.情感
C.意志
D.行為
15.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紐斯
C.洛克
D.盧梭
16.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是( )。
A.科技活動
B.學科活動
C.體育活動
D.社會活動
17.平時所說的三結合教育,這“三結合”是指( )。
A.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力量的一體化
B.教師、學生、教室
C.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三結合
D.教科書、實驗室、網(wǎng)絡的三結合
18.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是(。
A.杜威
B.懷特海
C.布魯納
D.克伯屈
19.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
A.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B.循序漸進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鞏固性原則
20.課的類型是由(。┱n的種類。
A.教師備課時決定的
B.教學的任務決定的
C.學生的學習過程決定
D.教學的階段性決定的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至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入題干的相應位置。錯選、多選、漏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1.考試命題的質(zhì)量指標主要有(。
A.信度
B.效度
C.區(qū)分度
D.難度
2.教學策略的類型有(。
A.內(nèi)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綜合型
3.作為一個教師,需要掌握教育理論的基本課程主要是指( )。
A.教育學
B.心理學
C.學科教學法
D.教育心理學
E.義務教育法
4.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
A.群眾性活動
B.以人為核心
C.小組活動
D.個人活動
E.班級授課制
5.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
A.德育
B.智育
C.體育
D.美育
E.勞動教育
6.人的身心發(fā)展包括哪兩個方面?( )
A.生理的發(fā)展
B.心理的發(fā)展
C.情商的發(fā)展
D.道德的發(fā)展
7.以下屬于個體差異性的是(。
A.男女性別差異
B.幼兒與少年的差異
C.同年齡人群內(nèi)部差異
D.同一個體身心不同構成方面的差異
E.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
8.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的基本教育能力素養(yǎng)有(。。
A.語言表達能力
B.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學生及同學生交往的能力
D.組織管理能力
E.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9.教師勞動的特點是(。。
A.復雜性
B.創(chuàng)造性
C.示范性
D.長期性
E.自私性
10.課程的基本類型有( )。
A.學科課程
B.經(jīng)驗課程
C.活動課程
D.潛在課程
E.核心課程
三、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__________”。
2.小學教育是__________,是對全體公民實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__________的教育。
3.1903年頒布的__________,標志著中國開始實行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4.教師的勞動特點由教師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所決定。
5.教學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
6.素質(zhì)教育是以__________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7.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__________、批評懲罰和__________等方式。
8.班主任建立學生檔案一般分四個環(huán)節(jié):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保管。
9.操行評定一般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四個步驟。
10.課外活動計劃實施的終結性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10分)
1.教學過程
2.啟發(fā)性原則
3.德育
4.班級
5.課外活動
五、簡答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簡述義務教育的意義。
2.簡述教科書的作用。
3.簡述小學教學的任務。
4.小學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有哪些?
5.組織課外活動對教師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論述童年期兒童學習的特征。
2.試述我國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中國近代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是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
2.C
【解析】“遺傳決定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高爾登,他的典型論調(diào)是:“一個人的能力是由遺傳得來的,它受遺傳決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機體的形態(tài)及軀體組織受遺傳決定一樣。”
3.B
【解析】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義務教育法》。
4.D
【解析】目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長期以來采用國定制。
5.B
【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是有順序的,不能違背這個順序。
6.A
【解析】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示范性特點。
7.B
【解析】課程標準不但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jù),而且是衡量各科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
8.B
【解析】“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發(fā)展學生自身的能力。
9.C
【解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xiàn)教學任務的保證。
10.C
【解析】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
11.B
【解析】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在上課,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12.D
【解析】由效度的概念可知。
13.B
【解析】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14.D
【解析】行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外部表現(xiàn),是衡量兒童認識與修養(yǎng)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15.A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16.B
【解析】學科活動是課外活動的主體。
17.A
【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統(tǒng)一要求,時空上密切銜接、作用上形式互補、協(xié)調(diào)一致。形成合力,發(fā)揮教育的整體效應。即所謂三結合教育。
18.C
【解析】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思想是基于其結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而提出的。
19.D
【解析】由字面意思可知都是強調(diào)復習鞏固的,所以說在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20.B
【解析】課的類型是指根據(jù)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
【解析】測驗主要以筆試進行,是考核、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測驗的質(zhì)量指標主要有效度、信度、難度與區(qū)分度。
2.ABCD
【解析】教學策略的類型有內(nèi)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型。
3.ABC
【解析】教育理論是基本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
4.ACD
【解析】課外活動按活動的人數(shù)和規(guī)?煞譃槿罕娦曰顒、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類。
5.ABCDE
【解析】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整體內(nèi)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6.AB
【解析】人的身心發(fā)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fā)展;二是心理的發(fā)展。
7.ACDE
【解析】幼兒與少年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屬于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8.ABCDE
【解析】基本的教育能力素養(yǎng)有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了解學生及同學生交往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9.ABCD
【解析】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示范性和長期性是教師勞動的特點。
10.ACD
【解析】課程的基本類型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
三、填空題
1.廢科舉、興學校
2.基礎教育、基本素質(zhì)
3.癸卯學制
4.任務、職業(yè)角色的多重性
5.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6.提高民族素質(zhì)和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
7.表揚獎勵、操行評定
8.整理、鑒定
9.班主任評價、信息反饋
10.總結
四、名詞解釋
1.教學過程:是根據(jù)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yǎng)道德品質(zhì)、發(fā)展個性的過程。
2.啟發(fā)性原則:“啟發(fā)”一詞來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著名教學要求。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老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據(jù)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的活動。
4.班級: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
5.課外活動: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義務教育既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又會不斷促進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義務教育既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現(xiàn)代文明的水平,又會促進現(xiàn)代文明的提高。
(3)義務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又可以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意識。
2.【答案要點】
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nèi)容,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同時也是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教科書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材料,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yè)、檢查、評定學生成績提供了依據(jù)。
3.【答案要點】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精神。
(3)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
4.【答案要點】
(1)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兒童知、情、意、行互動發(fā)展的過程。
(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使兒童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一個多種因素互動、反復且長期逐步提高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兒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
5.【答案要點】
(1)教師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和興趣愛好,這是指導教師的地位能否在學生心目中真正確立的保證。
(2)教師要對自己指導的活動領域有足夠的、超出于學生的了解,才能發(fā)揮咨詢、指導的作用。
(3)教師要注意調(diào)整與學生的關系。在課外活動中,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
(4)課外活動要求教師有比課堂教學更強的組織能力。
(5)教師還需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和認真記錄、總結自己所指導的課外活動,不斷提高活動質(zhì)量。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童年期兒童的學習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低年級兒童對學習的價值了解不深,對學習和游戲也難以分得很清楚。教師應盡快使兒童認識到學習不完全是游戲,而是一項認真的工作。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父母的夸獎。很多小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對學生打的分數(shù)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取得高分成為很多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
(3)學習興趣與習慣。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對學習內(nèi)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同時,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形成,對學習的常規(guī)也缺乏足夠的了解。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而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逐漸重視學習的結果,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常常是和自己對成績的滿足感的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滿足感常伴隨著教師的夸獎而增強。
2.【答案要點】
(1)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關于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
(2)啟發(fā)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鞏固性原則。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并長久地保存在記憶中,能根據(jù)需要迅速再現(xiàn)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運用。
(4)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
(6)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