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練習中的一首古詩,練習要求“讀讀背背”。學生對這首詩興趣很濃,讀得有滋有味。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知道,詩的后面寫著呢,他叫鄭燮(yán)。
師:(板書:燮)這個字他讀對了嗎?
生:這個字我們沒學過。
師:對,這個字你們是沒學過:但你們有辦法把它讀準確。
生:可以查字典。
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師:這是個好辦法。我們祖國的文字多得難以計數(shù),如果光靠老師教,你們一輩于都學不完。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查字典。
學生紛紛拿出字典,查到這個“燮”字讀“xiè”。他們大聲讀著“鄭燮”,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不一會兒,學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這首詩!吨袷愤@首詩人人會背了,可同學們并不盡興。關于鄭燮這個人,他們仍有許多疑問。
生:他是個怎樣的人?
師:讀了這首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他是個詩人。
生:從詩中我發(fā)現(xiàn)鄭燮很喜歡竹子。
生:他一定是個像竹子一樣不怕風吹雨打的人。
師:詩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從詩中的竹聯(lián)想到詩人本身,勝人一籌。
師:鄭燮就是鄭板橋,他的詩寫得好,畫比詩更好。猜猜看,鄭燮最擅長、最喜歡畫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師:你們真聰明,一猜就著。
生:有一部電視劇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關他的故事。
師:老師也想知道關于鄭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辦法去搜集鄭燮的資料呢?
生:去看有關他的書。
生:可以上網(wǎng)搜索。
生:我爺爺知道許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問問爺爺。
師:原來辦法這么多,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一起來交流,好嗎?
一星期后的課堂上,他們暢所欲言,講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講了“難得糊涂”,講了鄭板橋不畏權貴的故事,朗誦了鄭燮的詩,帶來了鄭燮的畫(當然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高漲的學習熱情所感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解讀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所學的永遠只是滄海一粟。由此看來,如何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獨自獲取更多的知識,是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分析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越來越積極,對學習的信心越來越強。這是因為教師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擴大學習空間,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一)巧用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
新課程告訴我們: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對下降的趨勢。語文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課本學習,也可以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來自于課內外其他方面學習資源的攝取。課堂中當學生對鄭燮這個人感興趣時,教師及時抓住這一問題巧妙展開,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雖然“鄭燮是個怎樣的人”不是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但它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資源。教師必須積極對待,及時抓取。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還會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事件,如麻雀飛進教室,學生群起而觀之;如準備寫字時學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躍;如學習《石頭書》一課時學生對礦石產(chǎn)生了興趣……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無關的,但是它也是教學資源。因為它是學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師好好利用,它就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強烈愿望。
(二)關注學習情緒,使學生樂學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在你的課堂上,學生是愉悅還是愁眉苦臉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教師要把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體驗感受以及對學生的愛融人課堂,不斷鼓勵學生,使學生永遠處于樂學的積極狀態(tài)中。
教師要做學生樂于學習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讓學生讀讀詩,說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再根據(jù)詩說說鄭燮愛畫什么。教師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激勵他們,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
教師做學生樂于學習的培植者,就必須尊重學生,時時激勵學生,讓學生永保輕松愉悅的學習情緒。有位美術教師的做法很令人稱道。當他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畫的是方蘋果時,問:“蘋果都是圓的,你為什么畫成方形的?”學生說:“我在家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蘋果就滾到地上爛了。我想,如果蘋果是方形的就不會掉下來了!苯處熉犃,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蘋果來。”
試想,如果該老師認為學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訥地對待,不加詢問,該學生還會樂于學習美術嗎?
另外,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習的參與者。如“老師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么辦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老師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們來交流!焙唵蔚膸拙湓,體現(xiàn)了教學的民主與平等。在這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是愉悅的、積極的。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三)點撥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搜集,學會運用。當然教學中教師也不是純粹地把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利用暗示、點撥,讓學生學會尋找并且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學生讀不準“燮”這個字時,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而是引導他們用學過的知識“部首查字法”來解決。以上案例中,教師無時無刻不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會學。如“讀了詩你們能猜出鄭燮是個怎樣的人嗎?”“詩人常常以物言志!薄坝檬裁崔k法去搜索鄭燮的資料呢?”
學會,重在掌握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究知識。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今天,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只有讓學生會學,才能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學習階段比作一條長長的跑道的話,那么每堂課都是一道起跑線,它提醒、激勵學生永遠向前,邁出踏實的每一步。而教師,就像是他們的教練員,教給他們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鼓勵他們不要停下腳步,但是永遠無法伴著他們跑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