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師資格認定中學教育心理學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選項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卷的選擇題欄內。
1.1 9世紀末.美罔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對( )的學習研究,建構了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體系。
A.動物
B.人類
C.學生
D.兒童
2.在教育心理學領域中,研究最多,研究時間也最長的部分是 ( )
A.教學過程
B.學習過程
C.評價過程
D.反思過程
3.下列( )屬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A.認識定義的符號
B.熟練的運用定義
C.敘述定義的含義
D.背誦定義
4.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觀點是( )提出的。
A.皮亞杰
B.布魯納
C.維果茨基
D.埃里克森
5.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階段論,中學生人格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 ( )
A.發(fā)展勤奮感
B.培養(yǎng)主動性
C. 形成親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感
6.學乍對自已認知能力的意識屬與自我意識中的 ( )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會自我
D.理想自我
7( )不屬于智力群體差異表現(xiàn)。
A.性別差異
B.年齡差異
C.種族差異
D. 水平差異
8.下列現(xiàn)象中不屬于學習的是( )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9.語文課學習作文的寫作規(guī)則,這類學習主要屬于 ( )
A.言語信息學習
B.動作技能學習
C.智慧技能學習
D.認知策略學習
10.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后,掌握了“四邊形”的概念。這種學習是( )
A.連鎖學習
B.概念學習
C.辨別學習
D.規(guī)則學習
11.學習源于對學習內容或結果的興趣而發(fā)的學習動機,屬于 ( )
A.內部動機
B.外部動機
C.間接的、遠景性動機
D.直接的、近景性動機
12.“聞一知十”屬于學習中的( )現(xiàn)象。
A.定勢
B.功能固著
C.遷移
D.創(chuàng)造性
13.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是 ( )
A.直覺思維
B.形象思維
C.發(fā)散思維
D.聚合思維
14.采用兩難故事研究兒童品德發(fā)展問題的心理學家是 ( )
A.柯爾伯格
B.皮亞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拉
15.“三個和尚沒水喝”表現(xiàn)的是社會心理效應的 ( )
A.社會助長
B.社會惰化
C.群體極化
D.從眾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題卷的填空題欄內。
16.教育心理學實驗研究法有__________ 、自然實驗研究。
17.教師的教學能力可分為教學認知能力、教學__________和教學監(jiān)控能力三方面。
18.在個體心理的發(fā)展階段中,初中階段正好處在少年期,高中階段正好處在__________。
19.在影響中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因素中,隨年齡增加,__________的影響越來越強。
20.學生的認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 __________差異和認知能力差異。
21.條件學習有經(jīng)典條件學習和__________ 條件學習兩類。
22.奧蘇貝爾認為,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同化主要有三種方式,即__________學習、總括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
23.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xiàn)實的準確表征,只是一種解釋或假設,具有__________性。
24.班杜拉將人們事先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從事某種任務的估計稱之為__________。
25.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可因學生的__________而異。
26.賈德通過“水下打靶”實驗提出了遷移的__________ 理論。
27.在課堂教學中,借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呈現(xiàn)直觀材料,這種直觀方式屬__________直觀。
28.根據(jù)技能的分類,“默讀”主要屬于__________技能。
29.閱讀時的“劃線”策略,屬于認知策略中的 __________策略。
30.在問題解決中常用的兩種一般問題解決策略是:算法式和__________式。
31.觀察學習和__________學習是品德學習的兩種基本形式。
32.在個體品德的構成中,道德__________是其品德的核心部分。
33.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心理輔導、__________、心理治療及普及心理有關知識來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
34.在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中,群體對每一成員的吸引力被稱之為__________。
35.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出的問題行為,一般可分為品德性問題行為和__________ 問題行為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的簡答題欄內。
36.簡述促進知識概括的主要方法。
37.簡述動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38.簡述中學生品德發(fā)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現(xiàn)。
39.簡述心理輔導中常用的行為改變方法。
40.簡述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41.簡述專家型教師需具有的主要知識。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卷的論述題欄內。
42.聯(lián)系實際談談,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43.有些學校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專門開設了學習策略課程,但發(fā)現(xiàn)這對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并不明顯。試用“學習策略的訓練原則”來分析之。
2009年教師資格認定中學教育心理學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A 桑代克自1896年起,開始從事于動物的學習研究,并依據(jù)研究的材料,在1903年著書《教育心理學》。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體系也由此確立。
2.【精析】B 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時間最K的部分。
3.【精析】B 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4.【精析】C 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觀點,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學生現(xiàn)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精析】D 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期,埃里克森認為該階段的基本任務主要是建立或發(fā)展自我同一感。
6.【精析】A 心理自我指個人對自己心理屬性的意識,認知能力屬于心理屬性方面的內容。
7.【精析】D 智力的群體差異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和種族差異等,水平差異屬于個體差異。
8.【精析】D 根據(jù)學習的特征:表現(xiàn)為行為的變化;引起的變化相對持久;反復經(jīng)驗引起,可判斷只有D項符合。
9.【精析】C 加涅根據(jù)學習結果對學習進行分類.智慧技能的學習即學習運用概念、規(guī)則辦事的能力。
10.【精析】B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中,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
11.【精析】A 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是內部動機,學習興趣屬于內在的需要。
12.【精析】C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聞一知十”是典型的遷移現(xiàn)象。
13.【精析】C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fā)散思維。
14.【精析】A 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fā)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15.【精析】B群體對個體活動起到的促退作用稱之為社會惰化,“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其影響表現(xiàn)。
二、填空題
16.實驗室實驗研究 17.操作能力
18.青年初期 19.同伴
20.認知方式 21.操作
22.類屬(下位) 23.主觀
24.自我效能感 25.個性
26.經(jīng)驗類化 27.模象
28.心智 29.復述
30.啟發(fā) 31.親歷
32.認識 33.心理咨詢
34.群體凝聚力 35.心理性
三、簡答題
36.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qū)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guī)則的正例和反例。(2)提供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而,區(qū)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
37.(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的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jié)動作的執(zhí)行。(2)必要而適當?shù)木毩。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fā)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38.(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中學階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時期。(2)自我意識增強。在品德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加關注自我道德修養(yǎng).并努力加以提高?梢哉f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反省性和監(jiān)控性有明顯的提高,這為產(chǎn)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由于不斷地實踐、練習,加之較為穩(wěn)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與道德倫理相一致的、較為定型的道德行為習慣。(4)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中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三者相互協(xié)調,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動態(tài)結構,使他們不僅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且也逐漸成為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39.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根據(jù)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fā)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fā)生。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
(3)行為塑造法。這是根據(jù)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yǎng)成新反應或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不良行為與神經(jīng)癥反應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岡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
(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xiàn)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xiàn)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jiān)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
40.(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chǎn)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chǎn)生。
(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chǎn)生的基本前提條件;第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chǎn)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xiàn)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義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tài)。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xiàn)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tài)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chǎn)生。
41.知識是教師生存的基石。沒有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勝任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基礎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專業(yè)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
(2)廣博的知識領域。具備淵博的知識,對于教師做好教書育人丁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3)必備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只有熟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切實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規(guī)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豐富的個體實踐知識。個體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對學生學習風格、興趣、需要、潛力、困難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技能。這種知識是教師在對本體性知識深刻了解的基礎出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時間與經(jīng)驗而形成的
四、論述題
42.第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chǎn)生的適宜環(huán)境。(1)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能支持或容忍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guī)思維者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曲”,即給學生創(chuàng)造較為寬松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力和機會,讓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干的事,為創(chuàng)造性行為的產(chǎn)生提供機會。(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
第三,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4)保護好奇心。應接納學生任何奇特的問題,并贊許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動力,可以引發(fā)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應給予鼓勵和贊賞,不應忽視或譏諷。(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對學生所提問題,無論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態(tài)度接納他所提出的問題。對出現(xiàn)的錯誤不應全盤否定,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而不循規(guī)蹈矩。(3)鼓勵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并盡量采取多種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對平常問題的處理能提出超常見解者,教師應給予鼓勵。(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規(guī)的答案。(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榜樣。通過給學生介紹或引導閱讀文學家、藝術家或科學家傳記,或帶領其參觀各類創(chuàng)造性展覽、科學博物館、與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學生領略到創(chuàng)造者對人類的貢獻。
第三,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1)發(fā)散思維訓練。訓練發(fā)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tài)擴散等。(2)推測與假設訓練。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3)自我設計訓練。這是一種靈活性較強的訓練課程,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知識經(jīng)驗,并要注意從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4)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fā)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43.盡管學習策略影響學習效率,人們在學習時也常使用各種策略。.但是,學習策略的價值是受具體情境制約的,表現(xiàn)出具體性、個體性等。為此,在學習策略的教學和訓練中,必須遵循其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主要有:
(1)主體性原則,即任何學習策略的訓練和使用都有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要向學生闡明策略教學的目的和原理,使其領會,同時,教他們何時、何地與如何使用策略。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運用學習策略的機會,并指導他們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過程與效果,以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2)_內化性原則,即學生學習策略的學習,不但要不斷重視學習的實踐,還要逐步將新策略與自己頭腦中已有的有關策略知識整合在一起,并內化自己的學習能力,以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靈活,熟練地應用,形成新的認識和能力。(3)特定性原則,即學習策略一定要適合于學習目標和學生類型。針對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來確定所學的學習策略。同時,還要考慮學習策略的層次,必須給學生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4)生成性原則,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材料進行重新加工(即高度的心理加工),生成某種新的東西。策略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策略學習過程中領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運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策略、總結策略,從而生成適合自己的新策略。學生能生成新策略也就標志著他們真正的“學會了學習”。(5)效能性原則,即一定要給學生一些機會使學生感受到策略的效力,還要讓學生有信心學好學習策略,樹立學習策略的個人效能感。同時,教師要在學生具體學習時,不斷向學生提問和測查,并根據(jù)這些評估給學生定成績,促進學生使用策略,以體驗到使用學習策略的收獲。特別是高中生,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屬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對于新的學習策略不愿去嘗試,除非能給學習成績帶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