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120 分鐘考試總分:150 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 小題,每小題2 分,共50 分)
1.【答案】A.牧野之戰(zhàn)。
2.【答案】C.前秦瓦解。
3.【答案】A.農(nóng)村的民間集市。
4.【答案】B.都市生活豐富。
5.【答案】D.②③④。
6.【答案】B.三國演義。
7.【答案】B.鄭成功。
8.【答案】D.閉關鎖國。
9.【答案】C.清朝吏治的****。
10.【答案】D.150 多年。
11.【答案】B.康有為。
12.【答案】B.鼓勵發(fā)展民族工業(yè)。
13.【答案】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受挫。
14.【答案】A.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
15.【答案】C.20 世紀70 年代末。
16.【答案】C.④①②③。
17.【答案】D.中國成功舉辦APEC 會議。
18.【答案】A.公民大會。
19.【答案】D.奴隸沒有自己的份地。
20.【答案】B.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21.【答案】A.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
22.【答案】B.朝鮮戰(zhàn)爭。
23.【答案】A.史實。
24.【答案】A.①②③。
25.【答案】D.日本。
二、簡答題(3 題,每題10 分,共計30 分)
26.【答題要點】
二戰(zhàn)后,雖然世界在全面“冷戰(zhàn)”和局部熱戰(zhàn)間交替,但是,美蘇兩國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另外,美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了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qū)爭奪,導致了世界局勢的長期動蕩。
27.【答題要點】
學法指導,亦稱學習指導,主要是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
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知識層次:歸納學習法、比較學習法、質疑學習法。
第二,技能層次:實踐學習法、活動學習法。
第三,史實與運用層次:探究式學習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28.【答題要點】
歷史教學中圖示設計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呈現(xiàn),才會給學生留下一目了然的視覺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示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圖示的內容要精煉恰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第二,圖示設計既要有周密的計劃性,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第三,圖示的形式要有靈活多樣性和清晰的條理性。
第四,圖示的內容要能調控學生的思維方向,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三小題,每題16 分,共48 分)
29.【參考答案】
(1)地點:華盛頓,成員: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反法西斯盟國的第一個共同綱領性文件!堵(lián)合國共同宣言》的發(fā)表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進程,為創(chuàng)建聯(lián)合國組織奠定了基礎。
30.【答題要點】
(1)這幅ppt 用來講《抗日戰(zhàn)爭》這節(jié)課,其優(yōu)點有用了大量歷史原圖,能促進學生的帶入感。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布局上沒有重點,學生容易被眾多圖片迷惑;二是信息量過多,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三是邏輯混亂,不能給學生理出一條線索便于學生記憶,不夠簡明。
(2)高中新課標要求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課件的制作應該符合以下幾個原則:控制性原則、簡約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科學性原則。
31.【參考答案】
(1)不合適。
首先,討論問題不符合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
其次,小組討論問題并不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討論,題目過于寬泛。
最后,教師沒有對討論方法做出指導。
(2)應注意的問題:
一、課前準備
1.有效組合,組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2.課堂討論的內容務必符合課程標準相關培養(yǎng)目標。
3.精心設題,注重課前調查和探究
二、課堂討論
1.課堂討論的過程要堅持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和鼓勵性的原則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良性循環(huán)
3.教師變主導為指導,彰顯學生主體參與地位
三、課后活動——課外延伸,學以致用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 小題,共22 分)
32.【答題思路】
(1)提綱可以反映材料中結構圖的主要知識點。如:
探秘美國政府結構
權力機構及職責:行政權歸總統(tǒng),立法權歸國會,司法權歸高法院。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
原則:三權分立。
影響:防止****的出現(xiàn)。
(2)首先,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一節(jié)完整的課堂教學中環(huán)節(jié)應該完整,應該包括課前準備、課堂活動和課后活動三個部分組成。
其次,對學生的有效組合和課堂討論要體現(xiàn)民主性和全面性。
再次,課堂討論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
最后,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變主導為指導,突顯學生主體參與地位。